他是貢士,常出入宴席詩會,認識的人也多,消息靈通,若想要打聽什麼,比一個初來京師的小女娘要輕鬆些。
葉秋水笑容明亮,「謝謝哥哥!」
江泠嘴角微微牽起,在桌前坐下,翻開一本書看。
*
貢士留下的考卷全部鋪陳在桌上,主考官按照評選出來的優良,將考卷從好到次排列,呈到皇帝面前。
身著窄袖常服,戴垂腳幞頭的皇帝拿起幾張,低頭翻閱。
考官們已經商議出初步的排名,只等皇帝敲定
。
廷試考的是策問,題目「民之官為何」。
貢士們答得都很好,為官者,天地帝師再上,而後是民,心裡沒有百姓,當不了好官,無論是引經據典,還是陳述衷情,這道題沒有什麼難答的,皇帝隨意翻閱,卻在看到一張考卷的內容後停下,無他,只因這個貢士不僅談到了民生,還說到了興農的重要性,農之於民,不僅是生計,還是一種安撫治下的手段。
他說,民之於官,非獨順從而已,官之於民,亦非獨統治也。兩者當共謀福祉,同享安寧。惟官民一心,共力耕耘,方能國泰民安。治國之道,抑末而揚本,保農而固本。官民同舟,農事為楫,共渡安瀾,共謀豐年。此乃古聖先賢之遺訓,萬世不易之至理也。
民與官,舟水相依,甚至更可以說是一種共生的關係。
這名貢士的文章寫得與他的字一樣,剛勁,嚴肅,沒有華麗的辭藻,若論才情,在這一眾貢士當中只能算平庸,但勝在邏輯清晰,觀點也鞭辟入裡。
「這個貢士叫什麼名字。」
皇帝問道。
考官上前,「回稟官家,這名貢士叫做江泠,是曲州人士,去年還中了解元。」
皇帝眉梢微抬,「哦?還是解元,將他參加解試時的考卷呈來看看。」
解試的考卷都有留存,話音落下,立刻有人去取,不一會兒呈上前,皇帝看幾眼,有些訝然,「他是什麼出身,倒像是務過農的。」
不然怎麼能寫出如何治理蟲害,興水利的文章,雖然相關書籍很多,但別的考生大多總結的都是書上的知識,很少可以有人寫出自己的觀點,而這個考生運用的,卻是自己積累的經驗。
考官訕然,頓了頓說:「京中傳聞,他是宋家的表少爺。」
「宋家的?」